《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遵循教育规律 培育民族英才——记西藏民族学院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布局中的西藏民族学院自建院初始,就秉承致力于西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使命,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西藏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优秀、能够扎根西藏、为西藏奉献青春和才华)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0年来,办学业绩辉煌、办学传统优良、办学特色鲜明,“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序言:艰难前行,遵循规律培育西藏新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西藏百业待兴,根据西藏斗争实际,为保存基本力量,培养民族干部,1957年3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针对当时西藏的形势,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为今后的民主改革做准备,储备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学员进校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开展了“谁养活谁”、“为谁学习”教育,以唤醒学员的情感、启迪学员的觉悟,使一代藏族新人开始觉醒。西藏工委于同年6月开始筹建西藏公学。9月,学校正式定名为“西藏公学”。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在咸阳(原西北工学院旧址)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西藏公学的成立标志着西藏的民族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在起步阶段,就注重因材施教,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藏族学员中进行汉语教学的经验,在首届全国民族学院院长工作座谈会上得到肯定。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科,这是西藏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专科专业,它成为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一个标志。

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整顿了教学秩序,初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得到顺利实现了从培养政治干部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不仅胜利完成了历史所肩负的任务,而且在基础建设方面具备了相当规模,从而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分 艰苦创业,拓荒西藏高等教育高地

1965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第一次更名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它对学院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学院完成了从文化扫盲到专业教育的华丽转身,教学内容由干部培训向民族高等教育的升华,使学院完成了从干部培训到现代化民族高等教育的转型。在拓荒之路艰苦卓绝的前行中,把西藏民院建设成为一个高等学府是每个民院教师心灵深处的梦想。

针对学生实际和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学院打破一般学校常规,坚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育的道路上,肩负起了为西藏培养新一代藏族人民的使命。如何培养西藏新一代,怎样培养西藏新一代,这是摆在每个民院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广泛研讨和大范围的教育工作会议,初步确立了西藏民族学院在专业教学上的指导思想:即从学院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着重考虑学生的特点及入院以来的发展规律;认真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围绕专业教学需要,为专业教学服务;在政治教学上,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提高觉悟、改造思想作为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西藏地区的、中初级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独力工作的技术人员。这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及时纠正了贪多求快、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考虑专业教学需要、盲目打基础的倾向,对当时统一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培养“靠得住”人才模式的政治基础和“用得上”的人才适应性要求。

全体教师在培育一代新人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规律。为摆脱教育脱离实际的倾向,提倡“做什么学什么”、“见什么学什么”,打破课堂教学的狭小圈子,开辟更广泛的教育场所。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坚持“联系西藏情况和学生实际”;“分散难点,由话到文,由浅入深”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特点,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突出西藏特点,要求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抓住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删减一些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增加西藏地区性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独立工作能力培养,针对基层工作需要和西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强调教学实践环节,做到精讲多练;突出学生实际,强调教学内容必须少而精、必须通俗易懂、必须易于接受。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量的改革与探索,大力推行了“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形象化教学入手,针对学生汉语文水平与专业教学要求存在距离的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和直观教具,运用演示和典型示范的办法,搞好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启发并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逐步总结上升为理性知识。与此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师生中创造出来的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举办学业成绩展览,不断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这些教学的具体做法,无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因而“因材施教”也成为历代民院人根深蒂固教学理念,并在今后教育发展中得到发扬光大,为培养一代英才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奠定了“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人才模式的专业基础。

第一次更名后的专业教学,因“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被迫中断,即使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学院还是开展了教学工作,为西藏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在“文革”的冲击下,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经过全院师生的艰苦努力,仅学了几年文化的藏族学生还是学懂了各科专业课,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为西藏培养了一批粗通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填补了西藏民族干部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空白。学院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对文化基础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科学知识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学院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给学院带来了严重的创伤,但是西藏民族学院经受住了这一场险风恶浪的严峻考验,并在逆境中获得新生。民院人不断从精神禁锢中解放出来,焕发出青春活力,有迈开了崭新的步伐,继续开拓前进。

第二部分 建章立制,探索西藏高等教育规律

1977年恢复高考后,藏语文专业首招本科生,开启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历程。西藏民族学院的办学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在探索民族高等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新时期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学院跨入了以培养西藏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明确了新时期学院的基本任务,“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三个面向’的办学方针,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实行多规格、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改革,开拓前进,办成一所符合西藏‘四化’建设要求、具有西藏特色的综合性民族院校,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摆脱极左对教学的影响,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走上正轨,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员共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在保持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学院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在1979年2月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上,果断提出“把我院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与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次会议标志着学院重心工作已转移到教学上来,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转变。

学院积极与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接轨,在专业教学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培养层次在原有的干部培训、专科教育的基础上,相继开办了政治理论、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体育教育、临床医学等本科专业。从以干部培训为主的教育转到了以本专科为主的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实施高等教育关键和基础。为此,学院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从教育思想到办学方向、从办学理念到人才质量观的研讨,逐渐梳理出了更加符合西藏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院专业教育从初始就迈上了规范化道路,那就是:本科强调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在西藏独立工作的基本素质培养;专科则以能力培养为主,重视实践环节和技能训练。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紧跟西藏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增设新专业,并对部分专业进行拓宽和改造。专业的增设、改造与拓展,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始终与西藏人才需求相呼应,为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

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学院在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以本、专科为主,本专科与中专并举、普教育成人教育并举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办学格局,使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走出了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办学道路。

为适应大规模专业教学的变化和培养目标的调整,在教学管理中,学院建章立制,制定了发展规划、“教学改革要点”及一系列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围绕培养目标和西藏对人才的需要,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做了制度保障和规范。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坚持从西藏实际出发,重点针对计划时数、课程设置、主课与选修课等,调整了主修与兼修的时间比例,增加了主修时间,对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进行结构性调整,在增加通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基础课与应用课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向文理互相渗透方向发展,注意拓宽专业面和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历史和西藏史教育、藏语文教学,进一步突出藏语文、藏族文学、藏族历史、民族体育、西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宗教概论等“藏字号”、“民字号”课程,规定藏语文为全院公共必修课,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利于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民族地区工作的适应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社会实践,重视实验室建设,要按计划开出各类实验,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凡有全国统编教材的课程,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一律要针对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精简重复内容和过时内容,增补有关西藏的乡土内容,充实新观点、新知识;没有统编教材又符合西藏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则制定编写计划,组织教师共编写教材66部,其中15种教材获学院教学成果奖,3部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

同时,在教学改革中,学院积极试验与推广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从藏族学生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断克服不求甚解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做法;适当压缩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和社会实践,适当压缩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环节,适当控制作业量;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了严格把握课程大纲规定的质量要求标准,准确反映教与学的质量,学院还适时开展了题库建设,明确了命题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题库建设有效地避免了期末考试划复习范围,促进了教师全面教、学生全面学,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试点和经验总结,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写作课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改革与教书育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审美学纲要》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民族理论纲要》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学院树立大实践意识,并贯穿教学改革之中。根据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应用型专业和课程外,还加强了公共语言、电脑等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实验、操作、调查和演讲的基本技能,把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遵循这个思路,突

出双边活动,改变教师“一言堂”,增加学生训练机会,采用了诸如课前讲课、课后训练、学导式教学、立体教学等科学的教学方法,贯穿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思想和思路。

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出发点的办学思想,牢固树立了“以教师为本”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学院根据西藏特殊的政治、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状况,在长期的办学中,积极探索适应西藏需要的人才培养之路,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办学特色的“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模式。“靠得住”,即政治素质过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用得上”,即专业能力优秀,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解决西藏基层的实际问题;“下得去”,即能够扎根西藏,重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留得住”,即为西藏奉献青春和才华,重视培养学生“老西藏精神”,能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 勇于创新,打造西藏高等教育品牌

进入21世纪,学院进一步统一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实行多层次、多方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扩大生源,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坚持为西藏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的指导思想,调整专业结构,创办新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实施改扩建计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办成高水平的民族大学,学院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启动了新一轮的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西藏干部培养基地的作用,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活,促进西藏安定团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一贺信精神,学院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内涵发展的主题,主动适应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西藏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入西藏了解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以为开展内部机构体制改革,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使学院完全实现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型,为实现办较高水平、特色鲜明的西藏民族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从西藏社会经济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的高度出发,充分考虑西藏社会在人才需求上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针对我院生源特点,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努力建构以培养“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在西藏调研反馈意见,在院内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研讨,制定了《西藏民族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意见》,对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分类性教学不断深化。在分类型教学方案

中,着重强调要根据生源特点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又要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既要强调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又要强化实践教学、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既要坚持因材施教,又要坚持分类型。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努力方向,健康、顺利成才。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了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评选了十个校级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学院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通过对转建设的不断深化,取得显著的成效,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会计学获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会计学、新闻学和法学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财政学、新闻传媒、全科医学生培养和法律人才培养等获自治区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改革立项;行政管理、学前教育、民族学获自治区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为推进教育创新,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院适时开始开展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一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贴近学院办学目标和定位的重点课程。学院划拨45余万建设资金,共有建成和在建的校级重点课程41门。通过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推动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自治区级和国家“质量工程”储备了力量。通过几年的努力,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古代文学、藏族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藏族文学、写作训练、基础会计学、经济法学、管理学原理、心理学、财务管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11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根据专业、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每年开展一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潜心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着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学院适时调整教学改革立项的侧重点,强调项目内容必须以提高学院教学质量为重心,并将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与教学成果评奖结合起来,提现了改革与成效的相互联系和印证。《研究性教学法在〈国家税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优秀奖;《写作素质训练教程》、“《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西藏民族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及学分制管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西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大教学改革》、《西藏经济学导论》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还有五项教学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十一项教学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

学院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地位和重要性,从西藏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为主的、开放式的、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以教学模块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新

建和资源整合,搭建实验室建设平台,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管理,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学院通过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力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力度,努力将实践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成满足学院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需要的重要场所。学院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室、现代网络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和西藏法学教学研究实训基地为西藏自治区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设计实践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西藏自治区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十一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获得铜奖两项;在西藏自治区“成才杯”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六项;在西藏自治区“成才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九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二等奖一项,联合赛区一等奖两项,联合赛区二等奖十一项,专科学生第一次组队参赛,就获得了赛区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一等奖六项,国家二等奖十八项;国家三等奖二十八项;在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获三等奖十二项;在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获三等奖六项,优秀奖九项;在全国软件人才开发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获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二项;在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三等奖五项。

内涵发展战略直接提升了学院教学质量,而扎实的教育质量为西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生源充沛,毕业生就业率高,获得良好社会声誉。2011年11月,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中,西藏民族学院的“毕业生满意度”在进入调查的42所省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四,其中,“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满意度”排名为第四、“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排名第三、“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排名第七、“对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效果的满意度”的调查排名第八;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满意度排名十三位,其中,“对毕业生在单位的稳定程度的满意度”排名第一,“对毕业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满意度”排名第五,“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排名第十,“对学院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满意度”排名第二十一。并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成功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成为2012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民族院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做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分析报告也显示西藏民族学院学生学习观、主动思考等13项因子均值显著优于全国均值。

后记:继往开来,再创西藏高等教育辉煌

西藏民族学院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把西藏民族高等教育的个性融入于高等教育的共性之中,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坚持把为西藏培养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的神圣职责,逐步探索和形成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办学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办学道路。

一是坚持为西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先后为西藏及其他省区输送了6万名各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在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分裂斗争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是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学院自觉地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随着西藏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学院的办学方针和任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牢牢把握住西藏区情,西藏需要什么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需要,学院就什么时候输送。总之,只要西藏需要,有条件的要办,没有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也要办,不失时机地为西藏培养了各种人才,满足了西藏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学院在办学历程中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中有不少人已成为西藏自治区的区、地、县级领导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长为西藏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级人才。他们分布在西藏的各个地区和行业,有省部级干部,也有普通基层公务员。

三是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建立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学院发展中始终牢牢把握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中心,教学秩序就正常,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就能完成为西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否则,放弃了教学这个中心,学院的秩序就不能够正常,教学质量就必然下降,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

四是坚持“以生为本”,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生实际进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在西藏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学院和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既有以培养政治干部为主的短期培训,也有从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入手到专业技术教育的一条龙办学格局;既有研究生教育,也有本专科教育;既办普通教育,又办成人教育;既办学历教育,又办成人培训;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西藏特色的办学形式。

成绩取得固然可喜,但是学院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学院也提出了质量立校,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学院将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刻认识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需求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只有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把学院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以追求卓越为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以崭新理念,才能满怀信心,努力前行,坚定不移地向实现高水平民族综合大学

的建设目标迈进。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网址: http://xcmz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4761.shtml


上一篇: 浅议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 无机化工论文_空心NiCo_(2)S_(4)纳米球助催化剂担载ZnIn_(2)S_(4)纳米片用于可见光催化制氢(英文)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