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西藏第一所高校的媒介形象——《人民日报》中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公众对一所高校的认知往往通过传媒报道而获得,某高校的媒介形象也是该校客观状况的综合反映。《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现日发行量超过300万份〔1〕。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第一所高校,分析《人民日报》中的“西藏民族学院”(含前身“西藏公学”)形象,既有助于考察媒体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关注视角,也有助于认识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受众可能对西藏等民族高校产生的印象。

通过检索“人民数据库(含《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人民日报》(含海外版,下述日期未作专门说明的均为该报出版日期,不再一一注明)正文中含“西藏公学”(1958年2月11日至2008年9月8日)、“西藏民族学院”(1965年8月12日至2015年9月7日)、“西藏民院”(1980年5月30日至2008年9月8日)、“咸阳民院”(1989年7月14日)的报道篇数分别为39、85、7和1。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有11篇报道,均含“西藏民族学院”。剔除检索字段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报道(均含“西藏公学”和“西藏民族学院”的8篇,均含“西藏民族学院”和“西藏民院”的2篇,均含“西藏民院”和“咸阳民院”的1篇),从1958年2月起至2015年12月,《人民日报》对西藏民族学院的报道共计121篇,其中标题中出现“西藏公学”的1篇、“西藏民族学院”的5篇、“西藏民院”的2篇。分析这些报道,可以发现这一报纸中“西藏民族学院”主要呈现出5种形象。

一、“中央治藏缩影”形象

(一)涉藏工作重要性和正确性的缩影

创办西藏(公学)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的体现,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涉藏民族、宗教、统战等工作和西藏经济社会形势,以及西藏问题在国际社会上的敏感性作出的英明决策,反映了中央的治藏政策和战略。西藏和平解放后,急需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建设新西藏。但因人民政权尚未建立,政治环境的复杂、经济基础的薄弱,在藏培养大规模干部不具备办学条件。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同藏族人士谈话时指出:“西藏人都愿意大学毕业吗?这也是可以做到的。西藏的小学现在还赶不上内地的小学,将来是可以赶上的。西藏也要设立大学。只要努力去做,一年年地进步,就可以达到目的。”〔2〕年3月4日,毛泽东主持以及周恩来、邓小平等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了西藏问题。3月5日、6日、8日、9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3〕1349-1350,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同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决定在内地筹建民族学校,将首批3000余名以藏族为主的青年干部送往内地培训。9月,中央经研究确定了“西藏公学”的校名,10月批准咸阳市的西北工学院校址转交西藏,作为西藏公学的校址。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正式开学。1965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然而,1968年8月,江青曾提出“西藏民族学院办在陕西咸阳是件怪事”〔4〕67。1970年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西藏民族学院,人员和财产严重流失。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西藏民院恢复,并决定在林芝建立新校址。1972至1975年,迁校筹建了林芝分院,形成总分两地办学格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校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5〕之后,西藏民族学院虽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但因西藏自然与社会条件以及在内地办学的优势,使得郭沫若和阿沛·阿旺晋美各用汉、藏文题写校名的“西藏民族学院”长期主要办在内地。

“西藏公学”早在1958年2月11日和4月23日就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第一次为全国人大代表、班禅堪布会议厅委员会主任委员詹东·计晋美关于西藏工作的报告中,第二次在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第一副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的讲话中,均说明了中央办的西藏公学旨在培养各种专业干部和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本民族行政干部,并将其作为西藏文化教育在党和中央政府、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显著成就。

1959年5月24日和1959年7月3日分别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离京前发表广播的讲话和在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上的讲话,以及1960年12月15日和1961年10月18日发表的他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两次关于西藏工作的报告都提到了西藏公学。其中1960年的报告,用整一段400余字的内容肯定了西藏公学培养的干部对西藏民主改革以及建设民主和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贡献。

1960年2月1日下午,刘少奇主席接见了西藏公学干部参观团等少数民族参观团,陪同接见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陈叔通、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国务院副总理陈毅、谭震林、陆定一、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帕巴拉·卓列朗杰,民委副主任汪锋、刘春、萨空了、杨静仁、谢鹤筹、余心清等也在接见现场。〔6〕

2008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均以通稿报道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0周年。他指出,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报道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出席庆祝建校大会并讲话。

(二)制度优越性和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西藏民族学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典型,是社会各界关怀和各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的产物。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藏民院一直受到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呵护”〔5〕,特别是在“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7〕不断发展的。2010年1月8日,热地怀念阿沛·阿旺晋美时,谈及他陪同阿沛老在1975年视察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等地。而早在1959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阿沛·阿旺晋美从西安乘专车到咸阳视察了西藏公学〔8〕。曾任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的色觉卓嘎在1990年2月5日发文,回忆了曾任拉萨市委书记的何祖荫对她的关怀,尤其是在60年代初西藏公学从预科毕业考入专科期间先生给她写信,鼓励其加入党团组织并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西藏民院虽处内地却一直被纳入国家援藏的范围,特别是受到了陕西省和对口院校的支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西藏公学的校址就是西北工学院服从大局成建制搬到西安腾出的。上世纪80年代,西安市①修建连接机场的世纪大道时,规划将西藏民院一分为二。在中央和国家民委、咸阳市委等的协调下,道路最终改道绕行。学院门前原设有农贸市场和小吃街,在咸阳市的努力下,市场被迁,道路拓宽,学院周边环境得以净化。〔9〕七八十年代,黑、陕、浙、沪4省市先后派出3批教师支援西藏民院。2003年教育部确定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5校,2007年又增加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4所高校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从师资、图书、实验室、专业等方面对口援助西藏民院。〔5〕2011年则组建了由人民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大、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成员单位的援助团队。

西藏民族学院还得到了援藏个人的关爱。1982年初,130多名大专毕业生从内地分配陆续进藏工作,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生诸俊杰②对藏史和佛教有研究而坚决主动要求进藏工作,被分配在西藏民族学院任教。〔10〕2000年,中央文明办决定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中资助西藏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西藏民族学院等校的贫困生就成为受资助对象。〔11〕2005年10月21日海外版报道了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师资班一年级学生仓决成为了西藏首个援藏教育基金——墨竹工卡县“援藏教育基金”的首批56名受援者之一。

西藏民族学院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以“文革”期间为例,西藏民族学院师生通过各种方式,防止农奴制度在西藏复辟。1966年6月12日报道了正在西藏民族学院学习的藏族翻身农奴子弟、共产党员拉巴郭吉和藏族革命青年小嘎玛写信表达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无限信赖和热爱;14日发表了翻身农奴、西藏民族学院在京实习生群则、才登坚赞以及龙珍、正殿拉姆等观看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的话剧《奴隶之歌》后对永远不忘阶级斗争的看法。9月16日则描述了西藏民族学院学生才旺被毛主席接见的激动场景;28日刊登了北京铁道医学院的红卫兵同来自西藏民族学院的红卫兵交流文化大革命经验的图片。10月4日则讲述了西藏民族学院的革命师生代表见到毛主席后,又集体写信给毛主席,表示要忠于毛主席、建设伟大祖国。1967年3月26日报道了西藏民族学院“农奴戟”红卫兵战士们在座谈会上抗议印度当局利用西藏叛匪反华,谴责达赖叛国集团。1974年4月21日刊发了政治系政训班学员口诛笔伐林彪反动纲领“克己复礼”。

西藏民族学院也传承了民族团结的精神,师生树立了“三个离不开”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巩固践行了友爱互助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现有20多个少数民族成分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50%。2015年9月7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均登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白皮书指出,西藏民族学院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西藏公学1958年开学时的首批学员有3415名(含西藏团校学员),其中藏、汉、回三族学员各为3129名、108名和59名,其余为珞巴、门巴、蒙、哈萨克、土、纳西等119名少数民族学员。〔12〕484多样民族的学员(生)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1977年11月26日和12月7日均报道了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化陶以及教职工痛斥了“四人帮”强行炮制和推行的“两个估计”,指出了毛主席革命路线在西藏民族学院中占主导地位,“两个估计”不适用于民族教育。1980年1月29日讲到西藏自治区党委作出决定,认真检查执行民族政策的情况,其中指出西藏民族学院等要增设藏语藏文训练班和进修班,分期分批抽调人员专门学习藏语藏文,以鼓励进藏的汉族干部、职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1975年9月24日和1980年5月30日各对僜人和夏尔巴人的报道中,均指出在西藏民院等大专院校毕业或正在学习的僜人和夏尔巴人各有10多人。1982年11月30日叙述了牧民出身的多吉玉珍17岁来西藏民族学院学习九年,后到林芝部队、当雄县新华书店工作,有一个汉藏结合的美满家庭。1989年7月14日刊载了对米林县南伊乡珞巴族乡长达嘎的采访。他曾在咸阳民院进修过1年,有较好的藏汉文水平,其妻茨仁卓姆是位藏族,毕业于西藏民院预科。1995年9月7日讲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仓木拉的汉藏合一家庭近40年的风雨历程。其中,1957年春,婚后不久的仓木拉和丈夫卜宪合一起来到西藏民族学院。她学政治,卜宪合在学院当管理员。当年秋大女儿就出生了。1959年,达赖集团叛乱事件使得她中断学习而提前毕业,和丈夫同回西藏,投身于平叛和民主改革。

西藏(公学)民族学院还注重男女平等,培养了大量女性学(员)生。1995年5月16日报道了昔日为农奴、今朝成主人的三位女性——西藏区党委副书记巴桑、人称“西藏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活字典”的次仁卓嘎、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才旦卓玛都曾在西藏民院③学习。

(三)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缩影

西藏(公学)民族学院的发展本身是西藏经济社会变革和全面发展的写照,它对西藏的发展进步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是西藏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例证。1959年4月26日报道了山南地区乃东宗的德瑞仁真因去西藏公学就读,其父以“汉人间谍”的罪名被叛乱分子挖了心。叛匪被肃清后,当地群众向解放军控诉了这一事件。1959年5月20和21日均写到,西藏公学有1100多名藏族学生经一年的学习,最近分批回藏参加建设。而他们都是农牧民的子女,许多学生的父母兄弟被奴隶主害死,甚至亲身遭受过奴隶主的迫害。前篇报道还列举了其美泽仁和女学生达白玛龙珍、云典、羊珠对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和反动农奴主残酷迫害他们的控诉。1972年9月26日说到曾为朗生的次仁央宗,民主改革后成为阿里第一代毛纺工人,两个女儿都是西藏民族学院的毕业生,一人为县里干部,一个参了军。1972年9月22日在描述日喀则巨变时,也举例说曾是奴隶的梅确老阿妈的小女儿被组织选送到西藏民族学院读书,让老人全家颇为高兴。

1989年10月20日和2008年4月15日的国内版以及2009年1月24日的海外版,均记叙了出生在4700米的班戈县牧区,8岁成为放牧奴的色觉卓嘎在党的帮助下到内地读书后成为大学校长的人生。她还用“共产党伟大!解放军好!社会主义好!”来概括自己的信仰。1960年她到西藏民族学院④学习,4年后成为医卫专业的大学生。她1992年任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2000年调任西藏大学副校长。2009年1月20日,在西藏人大代表、资产上亿元的民营企业家格桑目击表决通过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报道中,他自述1960年六七月份,在一名民主改革工作组成员的帮助下,摆脱昔日农奴的身份,从日喀则到拉萨,之后花了半个多月,坐着解放军的大卡车从拉萨到了西宁,第一次乘火车从西宁来到咸阳。格桑在西藏公学(即西藏民族学院前身)3年后完成了学业。他在党的帮助下作为翻身农奴新一代,自愿报名到家乡担任教员。后因其出色的藏汉翻译才能进入部队工作,转业后成为国家干部,改革开放后又创业担任了西藏日喀则地区亚美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

西藏民族学院因建立的医疗系培养了大量卫生人才,保障了西藏人民健康,被写入《西藏文化的发展》白皮书〔13〕。因对西藏人权事业的贡献,它还被载入《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14〕。

二、“西藏教育母机”形象

(一)西藏高等教育的学科母机

西藏公学是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萌芽,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高校专业的“孵化器”,第一个专科、本科专业均创建于此,后续西藏高校的相关专业和系科也由它分出,如西藏农牧学院由“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发展而成;西藏大学的藏语言文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初创时也由西藏民族学院培养的原班人员担纲。

“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班,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专科专业,它成为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一个标志”。随着西藏向社会主义过渡,“1963年西藏公学成立专业系科,办学方向逐步向专业化发展”〔5〕。1965年8月12日和26日均报道了以培养藏族干部为主要任务的西藏公学,当年发展成包括藏语文、农牧、兽医、卫生、财经和师范会计等专业的西藏民族学院。“1977年在藏语文专业招收本科生班,1978年开办了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生班。1979年,语文系招收汉语文本科班,开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批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它所创建的农学、畜牧兽医、财会、机电等专业则直接在1978年划分给西藏农牧学院。〔5〕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逐步设立了“政治系、语文系、历史系、医学系、财经系、体育系等8个系科及民族研究所和教学医院。在教学中突出了藏族语文、藏族文学、藏族历史、民族体育、西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宗教概论等课程。”〔15〕1992年国家教委在各省、区、市教育部分检查、评比和推荐的基础上,确定西藏民族学院等106所高校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16〕1993年11月11日报道指出,西藏民族学院设立了医疗系等,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和西藏人民生存健康权利保障作出了贡献。

2011年6月18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雪域脊梁》系列报道采访了见证西藏60年教育跨越发展的强俄巴·多吉欧珠。他认为60年西藏教育实现了飞跃,其中标志之一就是有了西藏民族学院这所民族院校,“西藏民族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在西藏公学的基础上成立的。这是西藏的第一所大学。”2011年5月4日,在《西藏高校首批硕士一级学科获批》中,介绍了西藏民族学院取得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基础医学等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与西藏大学一道,实现了西藏高等院校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零的突破。

(二)西藏基础教育的师资母机

西藏民族学院通过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科学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本专科教育、培训、函授等为西藏各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输送了大量师资。

2014年10月8日的《西藏构建教师立体培训体系》报道指出,自2011年以来,西藏各级各类教师参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达3.77万余人次,基本实现了西藏全区教师培训全学段、全学科、全人员覆盖。西藏民族学院等高校就不断扩大了师范专业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

(三)西藏特点教育的制度母机

西藏民族学院将干部教育、高等教育规律与西藏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所形成的教学科研和育人管理制度,为在藏和民族地区高校以及异地办学(“全国惟一一所跨省异地办学”的高校〔17〕⑤)和西部地方高校(如对口支援机制)提供了参考甚至模板。

西藏民族学院在办学初期,坚持本(专)科、预科、干训班三大块办学体制〔15〕。1962年3月15日和8月5日报道了在西北民族学院和西南民族学院学习的首批兽医学生,均曾在西藏公学学习汉语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和社会科学,能作文、读报,并用科学常识去解释一般的自然现象,懂得了阶级斗争的基本道理。这种预科班(部)对以后的西藏民族预科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弥补了西藏学生薄弱的基础教育,也为学生的文化适应和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⑥。1980年9月7日的报道称,西藏高考录取的大学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第一次占多数,西藏民族学院等还从未被录取的少数民族考生中择优招生,办补习班,为他们明年再次参加高考创造条件。

1978年10月,西藏民族学院提升6名藏族教师为讲师,这是西藏第一代本民族的大学讲师,连同新提升的其他15名讲师,共21名各科讲师〔18〕。讲师聘任为藏学教学研究提供了激励机制。2007年5月2日报道,最后一个告别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的省份——西藏自治区推出九项举措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西藏民族学院等高校将邀请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到该校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鼓励学生到区外就业。

三、“西藏人才摇篮”形象

(一)西藏各族干部的摇篮

西藏公学“是西藏培养民族干部的中心”〔19〕。有近三分之一的报道都涉及到西藏民族学院培养了诸多省部级干部和基层公务员。

1989年9月17日的《人民日报》充分肯定了西藏民族学院对培养民族干部的重要贡献。1991年6月23日,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也高度赞扬了西藏公学等培养了大量藏族干部,为西藏民主改革准备了必要的干部条件。西藏民族学院建校33周年的统计显示,学校培养了1.48万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在西藏自治区本届区党委49名委员中,17名为该院毕业生;在全区7个地、市中,山南、日喀则、阿里3个地区的党政一把手,都由该院毕业生担任;在自治区各委、办、厅、局领导班子中,也有相当部分由该院毕业生承担领导职务。”〔15〕1997年11月26日的报道谈到:“西藏民族学院一九六五年以前毕业的六千多名学生,多数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他们之中,有的当了中央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有的担任地委书记、县委书记,更多的人担当着基层单位的领导工作。广大群众称赞他们是‘新学校培养的革命苗’,‘翻身农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2008年8月15日,《西藏民院成为西藏干部摇篮》一文指出,西藏民族学院异地办学50年,为西藏培养输送了近4万名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不少人已成为西藏自治区的区、地、县级领导干部,构成西藏干部的主体力量”,其中,“目前在职的西藏自治区省区级和地厅级干部中,约1/3毕业于西藏民院,县级干部中的比例更大,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级人才”〔9〕,“省级领导干部约30人(其中在职24人)”,学院被誉为“西藏干部摇篮”〔17〕。

1991年5月23日题为《从奴隶到主人》的文章讲到,分别担任山南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的布穷、洛桑顿珠,“60年代初,他们和许多翻身农奴一起进了西藏公学。”同样命运的还有日喀则地委书记白钊,“1960年部队把他送到党在咸阳办的西藏公学上学”〔20〕。2007年10月19日,配图介绍了1966年进入西藏民族学院学习,1969年参军,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的白玛赤林的故事。

再如1960年9月17日,《人民日报》在转载《夫妇乡长》这一《西藏日报》的报道中,讲述了米林县扎西绕登区章达乡的乡长大娃郭杰以及副乡长——他的爱人央宗的先进事迹,而两人1956年被送到西藏公学学习;12月21日专门讲述了曾在西藏公学学习后参加西藏民主改革的桑日县沃卡区藏族女干部次仁卓玛率领群众建设家园而被称为“好干部”和“知心人”,并被评为西藏全区先进生产者。1992年6月5日讲到贫苦农奴家庭出生的平措曾上了半年西藏公学的“干训班”后成为江孜县委书记。200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西藏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迅速。而曲水县南木乡政府干部,兼任成立于1737年的江村藏戏队队长的巴桑曲吉,则是西藏民族学院历史专业2006年的毕业生;6月17日的报道中,西藏民族学院管理系毕业生四朗旺杰就对到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工作抱有热情。2012年4月14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第一副会长郭东坡撰写的文章举例说: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实施“支持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的毕业生欧珠罗布受邀在京参加了中国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座谈会,期间,他为任职的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江达乡邦嘎岗村饮水安全工程募集到总投资34.9万元的资金,35天就完成了这一工程。2014年6月20日,在追记西藏自治区审计厅驻村干部阿旺卓嘎时指出,其资助的墨竹工卡县其朗村的德曲2008年考上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12月1日,空军驻藏某部干部玉卓玛(获2014“CCTV年度慈善人物”荣誉称号)在《爱伴随我一路成长》中自述,2007年9月起到西藏民族学院读本科,得到了同学和老师各方面的照顾,她也乐于帮助同学,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成为西藏“春蕾女童班”的第一批空军干部。

(二)西藏专门人才的摇篮

西藏民族学院因在西藏高校中建校最早,学科齐全,培养了一大批甚至是西藏第一代教师、医生、记者、会计、法官与律师以及邮政、运输、农畜与工程技术人员〔21〕,还造就了诸多运动员、艺术家、翻译家、作家、学者、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杰出人才。1964年3月3日,《西藏公学注意培养技术干部》的报道指出:“西藏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干部学校——西藏公学,从今年开始设立卫生、农业、畜牧兽医、师范、会计等五个专科和藏语文系,有计划地培养藏族和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建设人材。新建立的师范科第一批已招收四百名学生。”可以说,西藏民族学院等西藏高校“已成为藏族人才成长的摇篮”,包括“从中专到研究生、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各个学历层次的人才”〔22〕。

1960年8月16日和2001年6月9日,歌唱家才旦卓玛的自述中均提到她在西藏公学学习了六个月。1960年的丹增脱去袈裟走出藏北草原到西藏公学学习,后担任《西藏日报》记者、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他出版多部文化、教育类专著,合著的电视文学剧本曾引美国传媒关注而英译出版并搬上荧屏。〔5〕1964年10月1日,饰演《农奴》主人公的旺堆也自述1958年9月到西藏公学学习一年。

《人民日报》还讲述了1957年到西藏公学学习后来成为日喀则专区拉孜县人民法院审判员的德吉班珍〔23〕;农奴出身的拉姆1965年被送到西藏民族学院学习,后成为西藏自治区女子篮球队成员之一,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4〕;西藏军区总医院的珍曲,1965年10岁的她被政府送到西藏民族学院学文化,四年后入伍成为业精品优的医务人才,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是6名我军历史上第一代藏族大校女军官之一。〔25〕1976年到西藏民族学院学习的强久,先后创业任日喀则地区家具厂厂长以及西藏第一家农民集资办的企业——日喀则市的桑珠孜饭店总经理〔26〕;80年代在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成人专修班深造2年的时为门巴族唯一的新闻工作者、山南地区广播电视台采、编、播全能助理编辑仁增措姆〔27〕。1994年8月23日报道了“八一”前夕,受到成都军区表彰的17位高校毕业生进藏在部队建功立业的代表,其中,就包括西藏民族学院毕业生、仓库勤务排长张树森。2003年3月12日,还报道了西藏民族学院1982年毕业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藏学家周炜博士的故事以及他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肯定性看法。

(三)爱藏人士的培养基地

西藏民族学院办在内地,早在1959年就有四川、河南、陕西、河北的300多名高中和中师毕业生来校任教。1964年便招收了冀、豫、鲁、陕、川、苏、浙等省的汉族学生进入藏文系和短期藏文训练班、财会训练班学习。1965年招生910名,汉族学生就超过了360名。〔4〕30来西藏民族学院学习(特别是毕业到内地就业的学生)工作的区外师生员工及其亲人,生活在学校周围的群众等经学院环境熏陶,多成了热爱西藏和了解藏族同胞与藏族文化的人士。

1998年8月8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老西藏的女儿》,讲述了西藏旅游局北京办事处的曹晓渝曾在咸阳生活,她见证了西藏旅游业从无到不断壮大的过程。其父曹益昌是18军成员,1957年受组织派遣,一家来到咸阳,参与筹建西藏公学。2011年5月10日,为庆祝建党90周年推出的《红旗飘飘》专栏,开栏就介绍了北京一社区党委委员叶如陵。他曾在高原服务31年,期间任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教授,为高原培养了不少的医疗队。2012年5月31日,报道了曾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实习、受过李素芝指导的西藏民族学院医学院学生,学习李素芝先进事迹,表下了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造福西藏人民的决心。

《人民日报》还提到了曾在西藏民族学院工作的人员以及在全国其他各地各条战线上的优秀毕业生。如报道了“随自治区一起长大成人的”西藏民族学院院长、教育家次旺俊美〔28〕,以及西藏民族学院1967年的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河南省张弓酒厂厂长吕信贻用现代科技发展民族造酒业的事迹。〔29〕

四、“藏学研究重镇”形象

西藏民族学院的广大教师“紧密围绕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研究,突出民族学和藏学研究的指导方针”〔9〕,在涉藏决策咨询和引领涉藏研究方面成就显著。

“西藏公学,集中了包括藏学工作者在内的许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这些院校组织包括藏学工作者在内的科学工作者对西藏的历史和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为中央制定政策,确保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藏学研究人才。”〔30〕1978年,民族研究室的次仁曲杰和文国根两讲师,在带领藏文教师编写出《藏汉词汇》后,又在加工修改一部规模更大的《藏汉双解词典》。语文系⑦讲师顾祖成正继续研究撰写沙俄侵略西藏历史。〔18〕《人民日报》2009年7月31日报道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联合主办“经典与诠释:文化传统的诠释与重构”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对佛家的义理转化诠释传统等的探讨。2010年5月7日,就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华东师大哲学系联合主办的“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报道。2011年9月1日报道了西藏民族学院与华东师大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围绕藏传佛教文化对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藏传佛教现状、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012年12月3日报道了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学术研讨会”,讨论了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问题。

五、“西藏文化交流窗口”形象

(一)代表西藏获得诸多荣誉

1960年6月14日公布的出席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名单中,西藏公学的副班主任马熙敏(女)以及教员马光华(回)、夏祖明、文德盛和教育干事高瑞生名列其中,体育教研组组长李筏还被作为特邀代表。2008年9月30日公布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名单中,曾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馆场馆团队交通服务志愿者的西藏民族学院学生次仁旦达获此殊荣,是入选的两位藏族先进代表之一。2011年9月23日公布的54名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中,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高三(1)班学生仁青达瓦因在2009年于拉萨金珠西路为救出租车司机,勇斗带刀歹徒,被评为10名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之一,他与另一名藏族学生分享了这一荣誉,也是唯一来自西藏的一组模范。2011年5月31日的候选人介绍中,详述了两人事迹。2014年8月15日公示的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等名单中,“西藏民族学院驻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扶贫工作队”是260个先进集体之一,也是6家获此殊荣的西藏单位之一。

(二)西藏与内地全面交流的桥梁

西藏民族学院等科研院所“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保护和研究藏文化起到了基石作用”〔31〕。1993年11月6日以《藏汉一家亲》讲述了当年8月20日,西藏民族学院工会组织藏族职工及其家属出游,院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处长格桑群培救出了已被西北大学物理系录取的落水者,随后赶来的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王存礼、向敬之,经轮换做人工呼吸等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使落水者转危为安。2012年6月26日报道称,为了让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学生顺利乘车返程,咸阳火车站及时掌握进藏列车票额情况,并开辟“绿色通道”,由藏语服务人员引导组织进站上车,并附图一张;8月20日报道了7月19日的K9801次入藏列车上,西藏民族学院大三藏族男生赤列贡呷等受列车员鼓舞,为乘客演唱了一首《欢聚》。

(三)藏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场所

《人民日报》1959年6月14日报道了咸阳市的西藏公学藏族学员,随着全市支援夏收队伍,积极参加了郊区的夏收工作。《通往雪域高原的文明驿站——写在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一文称学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在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学生和师生员工彼此和睦相处,特别是到西藏工作的毕业生,“以他们潜移默化的示范力量和文明主导力量,深刻地影响了西藏社会的生活方式,促进了藏汉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与融合,培养了西藏各民族的国家归属感,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5〕2008年12月26日,在讲述西藏军区官兵的10个感人故事时,谈到某摩步团资助了拉萨市团结社区孤儿措姆考上西藏民族学院的第一年学费,并承诺负担她四年的全部费用。进入大学后,她当了校文艺部副部长并给官兵回了信。2009年10月31日关于丰田助学金受助大学生访日的报道说,来自西藏民族学院大四的藏族姑娘德庆受丰田助学金资助,圆了她和妹妹的大学梦,她妹妹也同在西藏民族学院读大三。访日的晚会上,她向日本朋友敬献了哈达,并祝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人民日报》对西藏民族学院(含西藏公学)的报道跨度57年,年均报道有2.1篇,既有短讯和图片报道,也有深度和专题报道;既有16篇上头版“要闻”的报道,也有其他版有关文化、教育、理论、党建、民族以及公告、娱乐、文件等版名的报道,且多为正面报道。但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对西藏民族学院的关注度和关注面都不多,如仅2014年《人民日报》(含海外版)正副标题中含“北京大学”的就有19篇,这是历年该报含西藏民族学院标题报道总数的两倍多。同时,有关“藏学研究重镇”的报道最少,与其真实状况不符,亟待重塑。另外,个别报道不够精准,需要高校与媒体共同把关。可见,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后的“西藏民族大学”媒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任重道远。如至12月31日8个月间,“西藏民族大学”仅在前述9月7日的《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刊载的“白皮书”这一文件中各出现了一次。而事实上,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整体的媒介形象也需采取诸多战略来不断提升。

①应为“咸阳市”。

②应为“楮俊杰”。

③④应为“西藏公学”。

⑤不同于行政区划变更(如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市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在重庆市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和重点高校因分割职能、延伸空间、资源创生等异地办分校区或研究生院(如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的高校跨省办学,西藏区内区外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则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办学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形成的。因此,西藏民族学院是“全国惟一一所跨省内地办学”高校的说法更妥帖。

⑥西藏预科教育在1999年因西藏高校专业调整停止招生,2003年西藏民族学院又恢复预科教育,后又停止招生。参见李波、陈玲:《办好预科教育是提高西藏高等教育质量的应然要求》,《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网址: http://xcmz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4758.shtml


上一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
下一篇: 无机化工论文_空心NiCo_(2)S_(4)纳米球助催化剂担载ZnIn_(2)S_(4)纳米片用于可见光催化制氢(英文)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